A股很可能已經走過了本輪下跌的最低點,站在新一輪長期牛市的起點。第一步是風險偏好修復,第二步是經濟和盈利的企穩回升。
過去一個月,我們經歷了殘酷的 龍戰于野;
明年2季度前后,隨著經濟和盈利的企穩,將會 見龍在田;
2-3年后,市場會找到自信,展開新的中國故事的宏大敘事,迎來飛龍在天。
正文
上周末的低點,A股總體的估值,接近歷史最低水平;A股總體的風險溢價,接近了歷史最高水平。市場的下跌無法用流動性和企業盈利的正常周期波動來解釋,主要因為信心的缺失,對未來的無限擔憂。
過去的一年,在很多人眼里是:
中國經濟出現巨大困難,遭遇重大挫折的一年。
一些外國人,對國內的人事變化,政策重心的調整不理解,甚至恐慌,慌忙地先撤出來看看。
而一些非??陀^的數據,可能會讓他們感覺意外和吃驚。
全球有幾大傳統的制造業優勢區域:歐洲,日韓,中國。疫情前的10年,這幾大區域,都是貿易順差的。
過去兩年,無論歐洲還是日韓,都已經從貿易順差轉為貿易逆差,只有中國貿易順差在持續擴大創新高。
如果我們看歐洲的細項數據,會發現,歐洲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仍在擴大,歐洲最大的貿易逆差,來自中國,過去2年在快速擴大。
即便某一些企業家的精神的確遭遇了創傷,即便疫情的確影響了一部分企業的經營活動,在2022年,中國的貿易順差繼續創出新高,相對于歐洲日韓的差距繼續擴大。
這背后,是若干產業鏈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已經取代了歐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中國在高端化工產品上實現了對韓國和歐洲的大量進口替代;
中國生產了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光伏產品,并出口到全世界。
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所有國家都遭遇了重大的挑戰,都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困難。在這樣的環境里,誰都不可能非常的舒服,大家都需要努力的去調整和應對,中間都肯定要吃一些苦。
當一些中國人抱怨國內的政策調整速度緩慢,應對相對滯后的時候,英國人正在抱怨他們的政策朝令夕改,首相一個月一換,對經濟和市場造成重大沖擊;
當一些中國人抱怨國內需求走弱的時候,歐洲人正在抱怨他們的生產成本已經超出了國際市場可能的售價;
當一些中國店鋪抱怨疫情防控影響了生意的時候,一些美國西海岸的店鋪,可能剛剛被黑人零元購洗劫一空,然后還上訴無門。
用一句俗話來總結:
現在是一個比爛的時代。
相對不那么爛的國家,就可以勝出。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完美的經濟環境,無非比較。從結果上來看,目前為止,在全球制造業,全球商品貿易的競技場上,
中國已經勝出了。
其實,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中美戰略對峙的旁觀者,作為全球經濟和政治博弈長期的參與者,歐洲的大型跨國企業有著客觀的國際橫比的視角,與世界各國都有著深入的聯系和交流。歐洲大型跨國企業的選擇,能夠看出全世界經濟環境的相對優劣。
今年以來,FDI依然維持了16%的高增速。歐洲大型企業的對華投資還在加速。巴斯夫、空客、寶馬、大眾等等,都在近期決策,增加百億級別的對華投資。超大型項目紛紛落地。
他們一定是綜合比較了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要素成本,政治經濟制度,營商環境,產業配套,等等,綜合評估考量下來,認為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選擇。
很多中國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不自信。
制造業的高競爭力,貿易順差的創新高,對于股票市場,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含義,體現在盈利和估值2個方面:
1,它說明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成功實現了產業升級,在國際競爭中勝出。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跨越經濟的小周期波動,來看待企業的長期平均的盈利能力,中國制造業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會上一個臺階。
2,它意味著中國有資格保持一個低利率流動性相對寬松的國內貨幣利率環境,從而有利于股票的估值提升。
這一點不是那么簡單明顯,需要說明一下:
中國是今年以來主要經濟體里面唯一一個降息的,中國債券市場是全球債券市場沙漠中的綠洲。中國在美國利率大幅上升的環境下,實現了所謂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中美利差大幅度收縮甚至現在顯著倒掛,人民幣匯率卻保持了對一攬子貨幣的穩定,人民幣強于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這是很難得的。
為什么人民幣能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中國不斷新高的強貿易順差。其實今年人民幣市場的市場情緒也是很弱的,經常項目的代客結售匯順差,不到貿易順差的 1/3,大家對人民幣是沒有信心的,實體企業留了很多美元沒有結匯。
即便這樣,因為貿易順差非常巨大,經常項目的結售匯的順差,依然抵消了債券股票等資本項目的流出,中國總的代客結售匯順差為正。
這才支撐了人民幣的相對強勢,給了央行降準降息,維持低利率,維持流動性寬松的底氣。
中國的貨幣政策可以自主,中國可以不顧美國加息獨立降息,那么,理論上,中國股市就有資格擺脫美國加息的壓力,自主走牛。
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勝出,其實給中國股市的勝出,鋪好了基礎。
在悲觀的情緒氛圍中,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展望未來,國內外不少人,依然存在幾點擔心:
1,擔心經濟發展不再是政府工作的重心。
2,擔心中國不再開放,擔心疫情防控影響經濟
3,擔心產業政策調整和共同富裕打擊企業家精神。
4,擔心地產和基建見頂之后,經濟增長失去動力。
在我看來,這些擔心其實都是過慮,以下逐一討論。
第一:擔心經濟發展不再是政府工作的重心
上個月,在二十大之前,甚至有主流外媒傳播謠言,稱:二十大報告會 drop development first 的說法。
而事實上,并沒有,報告不僅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還給出了非常具體的經濟發展目標:
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按國際通行標準,這意味著人均GDP至少要翻一倍,達到2萬美元以上。
寫進二十大報告的經濟發展目標,是非常嚴肅的,給出具體的目標,顯然是需要努力完成的。
第二,擔心中國不再開放和疫情防控
近期,外國政要密集訪華,上海也舉辦了第五屆進博會。
最高領導人多次強調:堅持開放。
“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span>
“讓開放為全球發展帶來新的光明前程!”
“我們要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增強各國發展動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nbsp;
從人事任命也能看出中國堅持開放的方向。
上海是中國經濟的龍頭,更是中國最國際化的都市,中國開放的最前沿。上海市委書記,從來都是一個異常重要的位置。
最近新上任的上海市委書記,清華本碩,在帝國理工取得博士學位,在英國學習工作長達10年。既是學霸,專家學者,又有長期的海外經歷和國際視野。應該是上海人民最喜歡的那種領導類型吧。
至于疫情防控,無論上周各個版本小作文的真假如何。從過去幾天各地政策的調整方向來看,更加精準,減少傷害經濟和民生的趨勢已然非常清晰,事情至少是在朝著環比改善的方向在運動。更長期來看,基于國內一貫務實的行政作風,我并不擔心政府做不出對大多數人民而言正確的選擇。